话题一:您如何看待如今中国的PLC市场?
与国际接轨
当然,控制自动化软硬件与国际接轨的前提是控制对象首先与国际接轨。可是纵观中国市场,有如此条件的有数几个行业,市场潜力无非是以旧换新或局部扩展。要发掘新领域还真的挺困难。
工业4.0 德国做给中国看的一场戏
工业4.0来真的还是噱头? 当然是真的! 然而,它又是一场戏,一场德国做给中国看的戏。 相信很多人会有这么个误解:工业4.0一旦来临,以德国为首的欧洲制造业会走向复兴,欧洲国家会抢走全球绝大部分的制造订单,中国近30年的制造业基础将全面解体?然而,果真会这样吗? 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得解释工业4.0究竟是什么。 其实,关于工业4.0概念,这方面的解释也已经很多了,我们没必要从德国国家战略到汉诺威工业展再一路介绍个遍。但是,我们现在可以提炼工业4.0的几个核心: 第一,工业4.0 的最终模式是一个全价值链集成整合的业态。可以分为企业间横向集成、价值链过程的端到端集成、企业内部纵向集成三个部分。但现阶段和此后一段时间,德国人谈的工业4.0还主要停留在“企业内部纵向集成”。 第二,工业4.0在生产制造、流通供应、产品交付的整个价值链条中引入了两个新的元素,一是互联网,二是大数据。 第三,工业4.0将互联网延伸到厂房和车间,打破了工厂在工业时代的信息孤岛和信息热岛效应。从而,让工厂数据流与因特网的数据流进行交换,这里面当然带来了极大的安全性危险,却由此激活了工业、制造业的想象力。 第四,工业4.0将数据作为一种工业元素加入到生产当中,并让其成为最具创造性的生产力。这些可资利用的数据,一部分来自因特网数据流的接入;另一部分则是工厂在日积月累的生产过程中所积淀的庞大的生产数据,这些以往被尘封的数据将在工业4.0 的生产模式下实现价值最大化。第五,工业4.0是一场有关智能制造的革命,但并非一场效率革命。它可实现柔性化制造,在保证私人订制的前提下,最大化实现材料使用、人力成本的集约,但它不会比目前的工厂更有效率。 所以,工业4.0在本质上是为配合人类对于更高生活质量的需求而进行一场革命,它改变了人类的生活方式,改变了人们对工业品和其它商品的理解。它让产品不再是统一而冰冷的物件,重新塑造了价值链上的多重合作关系,并将生产的重心由工厂转移到用户端,让“最终的人”参与到生产过程当中去——他们向工厂输入自己对产品的要求,以及创造力。 工业4.0会不会带来效率的变革呢?当然也会。但效率发生变化最明显的部分不是在工厂内部,而是在连接过程中,以及在资源协同。如果,仅仅考察制造工厂内部的情况的话,工业4.0并不会比当前的单一流水线生产有更高的生产效率。 在运用自动化水平更高的“工业4.0软件”之后,工厂可以在模具更换、故障排查等方面迅速做出调整,电脑软件可以把以往大量的图纸文件、人工输入全部变成控制台操作。而且,工业4.0可以让工厂具备柔性生产的能力,同一流水线可以同时生产不同样式、不同型号、不同品类的部件,以往不能实现的,未来都可以达到。 然而,如果我们横向对比一家智能工厂和一家普通制造厂,工业4.0并不能在单位时间的产出上胜出多少。我们只能说它解决新的问题,具备了多样化生产的能力。一个生动的比喻就是,工业4.0实现了“有脑生产”,普通工厂是“无脑生产”,而“无脑生产”的效率是可以得到保障的。 现在问题来了,如果工业4.0并非一场效率革命,那么我们大谈德国工业要颠覆中国工业不是很可笑吗?因为,目前全世界的人们对于物质产品的需求总量虽然相对饱和,但还在增长。而在相对发达地区,人们又重新发生了新的物质要求,就是,产品的个性化。德国4.0当然是为满足个性化生产而来,但是,德国(欧洲)工业先天的体量决定了:在不提高生产效率的前提下,德国和整个欧洲目前的制造能力根本不能满足世界的产品需求!目前,重点承担全世界物质产品供给的国家是谁呢?是中国。事实上,欧洲制造业的逐步衰退已经是不可逆转的趋势,欧洲的用工制度、劳动力成本、环境要求以及产业的基本形态都已经决定了欧洲不会再是世界的制造中心了。在过去的三十年,欧洲制造在不断进行对外转移,其中最主要的目的地就是中国。 在这场大规模的“欧洲制造移民潮”中,欧洲关闭了大量的工厂,几乎所有的新工厂也都开到了中国等新兴国家。可是,过去三十年,德国等欧洲国家却仍然保持着在工业制造业最高的参与度,他们是如何做到的呢?原因在于,德国等国家非常好地利用了自己的两大优势:第一是制造业品牌,第二是制造设备。 宝马、奔驰、奥迪等轿车可以在中国生产,而品牌价值和最大利润为德国所有,这是制造业品牌的优势;西门子可以丢掉消费电器、消费电子等业务,但生产这些产品的工厂却多用西门子的机器,这是制造设备的优势。把控住这两大优势,德国等欧洲国家就仍然可以继续主导世界制造。 可是,科技和经济发展的速度正迎来新的国家势力洗牌,近年来,德国等欧洲国家正遭遇越来越严峻的挑战。第一股势力是以美国为首、中国跟随的互联网产业,通过互联网文化的渗透,欧洲制造业的品牌光环开始逐步打破。举个例子,美国的特斯拉已经接替宝马、奔驰甚至是欧洲的传统名牌跑车,成为新的品味和价值象征;苹果和中韩的智能手机更是直接消灭了诺基亚。这意味着欧洲的制造品牌优势慢慢失去。 第二股势力是,中国从单纯的代工国家逐渐羽翼丰满,在制造设备上开始挑战西门子、ABB等传统工控巨头。越来越多的中国工厂开始使用国产设备进行工业生产,欧洲国家在工控设备上的优势很有可能也会失去。 这两大深层危机刺激德国等欧洲国家必须从一个更高的战略层面重新定义制造业,从而保有其目前的产业地位和国家地位。于是,工业4.0应运而生了。
竞争更厉害,国外品牌主导市场,国产正在跟进
当前中国PLC市场竞争激烈,品牌众多,国产品牌产品还比较低端。速度更快、性能更好、价格更低、编程环境友好、网络化是主要发展方向,施耐德在这方面做得比较出色
希望施耐德继续领军
施耐德业内美誉度很高,我们的UPS全是施耐德旗下APC,PLC市场分布还比较散,希望施耐德继续努力,除了产品质量继续领先外,如果在标准制定上有更大发言权,那就真的是领军品牌了。
受政府采购导向影响
据说政府采购目录对美系IT很是警惕,对某些品牌已经近乎封杀。这对施耐德来说似乎是喜忧参半,就看后期政府和企业之间如何沟通了。
PLC市场受经济大气候影响
按道理说时下经济转型升级给PLC带来较多机遇,这是有利一面;不利的是凡是要转型升级的企业多数处于效益洼地,转型资金困难。关键是要看掌门人的眼光和魄力了。
物联PLC发展分析
物联网是继互联网之后的第三次科技革命,也是智能化时代的产物,被广泛应用新兴产业之中,如智能安防、智能电网、二维码和智慧城市等。物联网分传感器、系统集成和通讯网络三大产业同时广泛应用于铁路、电力、交通、治安、能源、金融等各类领域。而PLC是一种数字运算操作电子系统,用于控制机械的生产过程,是工业控制的核心部分,可以看作是一种经过特殊设计的工业计算机,整个的设计原则就是简单与实用。各种新技术的发展推动了PLC的发展。 目前,国际PLC厂商有西门子、欧姆龙、三菱、罗克韦尔自动化、施耐德等,国产品牌主要有台达、和利时、欧辰、合信、信捷等,就目前的市场份额来看,国际厂商占据绝大部分的市场,但国内厂商发展迅速,占比稳步提高。 随着国家系列政策的出台及在28个领域推进投资超过120亿元,物联网将成为推进的重点,同时,智能家居、智能电网以及智能城市发展对物联网的发展也需求很大,未来市场潜力巨大。而物联网对PLC市场起到了巨大的拉动作用。PLC作为信息采集和控制的主要手段,在物联网的建设中起到决定性的作用,必然伴随物联网的发展而大步前进。 物联网作为国家新型战略型产业,得到了国家相关政策的支持,如《国务院关于推进物联网有序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等政策,物联网是“十二五”信息化重点扶持方向,我国面临着产业升级、经济转型,物联网在各行业的应用不断深化,将带来巨大的市场空间。 根据工信部报告,未来五年物联网将保持快速增长的势头,预计未来五年年均增长率超过30%。国内厂商PLC发展迅速且逐步成熟,应抓住未来物联网发展良好势头,进一步挤占国内市场。
PLC在仓储物流市场潜力分析
改革红利释放和新型城镇化进程加快,市场活力和经济内生增长动力进一步增强,宏观经济将延续“稳中向好”发展态势。在此背景下,物流业整体上将保持平稳运行态势,物流转型升级继续推进。其中,钢铁、煤炭等大宗商品物流需求增速难有明显回升;而快递速运、物流平台、一体化物流、供应链管理等物流业态有望保持快速增长。 面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和人力成本的不断提升,仓储物流行业自动化是行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就目前市场情况来分析,仓储物流设备PLC市场总量比较小,但面向物流设备的应用市场增长迅速。物流自动化设备如起重机、电子提升机、传输机等市场的发展强劲且有进一步扩大之势,这势必推动PLC在仓储物流设备市场的迅速发展。
仓储物流行业中PLC应用
仓储物流主要设备可以组成半自动化、自动化、机械化的仓库,来堆放、存取和分拣物品。 仓储物流行业中,PLC提供商国外厂商主要有:西门子、欧姆龙、施耐德、松下和三菱等,占据绝大部分市场份额;而国内厂商如南大傲拓等国产品牌市场份额也在逐步扩大。
想做好这一块蛋糕,必须要有全方位的人才。
研发的投入不能够持续,更新换代很吃力,多数都是仿制的!制造过程采用低廉的配件及残次的配件!售后和销售渠道没有打开,没有加强对学院这一块的投入,而是直接面对的市场经济,所以受到了排挤!